区域推广应用教学成果的运行路径探析——以北京市房山示范区为例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是以国家行政推动、国家供给专家、国家牵线合作、国家监督质量的教育发展新平台。基于平台的成果推广应用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管理运行与研修运行两个维度。实现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以行政为主导建构成果推广应用的运行架构,体现多维协作和系统设计两个特征;以研修为中枢实现成果推广应用的运行转化,立足区域实际找准切入点,运用“四段式课例研修”“教研员工作坊”等研修方式。强调研究是成果推广应用科学开展、有效落实的关键,以研究为基础支持成果推广应用的运行品质。
2014年,教育部开展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2020年,教育部确定首批60个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从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评选到国际级教学成果的推广,标志着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以评促建、以选促学、以奖促创、以励促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并深入持续、提质增效运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代表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水平。教育部发起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是基于成果推广的以国家行政推动、国家供给专家、国家牵线合作、国家监督质量的教育发展新平台。在“双减”背景下,该平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优质样例,具有直接、实用、落位一线的优势。
区域大规模开展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存在诸多挑战,本文以房山示范区为例,探索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运行。
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运行之初,需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结构、相互关系,以凝聚人心为前提建立成果推广应用运行机制。“统”是其运行之初的核心要义,包含统一思想、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等多方面,具有“多维协作、系统设计、以我为先”等显著特征。
成果的推广应用运行包含管理运行与研修运行两个维度。多维协作有助于形成成果推广应用的合力。在管理运行层面,多维协作指向行政与业务的协作。在研修运行层面,多维协作指向成果持有方与使用方的协作。
行政与业务协作,行政可有效发挥资源调控、舆论引领、监督指导、统筹保障的功能。以房山示范区为例,房山区政府将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纳入分解台账落实监管机制每月跟进,拨专项资金作为支持;房山区教委将其纳入区域“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设立专项表彰和评优评选倾斜机制,牵头研制规划。
成果持有方与使用方的协作,建立相互间的互动机制。通过构建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平台,打通相互间的沟通障碍,促进相关利益主体间的交流,进一步推进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房山示范区,其总项目与各项目的计划方案均由成果持有方、使用方共研共制;组织项目论证会,听取各成果持有方视角的专业指导;组织成果持有方与使用方的“双启动”会议,即房山示范区的启动培训会既是区域内总项目与分项目的“同启动”,也是吴正宪教学成果面向全国的启动,实现双方的共建共享。
优秀的教学成果不同,使用的地区、学段、学生不同,成果推广应用的路径便不同。但成果推广应用本身又具有共性逻辑,既遵循成果学习认知规律,也遵循行动研究科研规律。若要在区域内形成教育改革态势,撼动教育生态变革,需进行系统设计。
房山示范区精心设计推广应用链条,以项目组、顾问团队、专家团队构成专业化运行三角支架,建立“1+3+1”的工作体系;制定基础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层级目标,确定“模式构建”和“本土化创新”两项推广应用任务;明确成果推广应用路线,提炼成果推广应用“八步特色走”,以“研究指导、宣传推广、协同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多维支持,推动成果的不断内化、转化和深化;勾勒成果推广应用进度,绘制成果推广应用时间轴,确定“前期筹备、启动实施、推广尝试、深入推进、中期评估、调试转化、总结提升”七个阶段逐级推进;谋划推广应用保障,出台《专家经费管理办法》《房山示范区工作规范》等制度,创办简报、微信专栏等宣传保障。纵向上,建立专家、教研员、教师共研共创共享的研修链;横向上,形成培训、教研、科研、评价一体化的研修实践。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过程,而是包含再理解、再加工、再生成的创造性劳动,应避免简单移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以此出发,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需把握“学、用、本、创”四个原则。
“学”即成果推广应用需充分学习优秀教学成果,把握成果精髓;“用”即成果推广应用需充分使用优秀教学成果,将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本”即成果推广应用需立足区校实际,解决区校现实问题;“创”即成果推广应用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广应用中形成区校解决方案。四者的关系体现在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从“本”出发,学以致用、以用为学,从而创造性地生成区本化成果的过程。四者实现的载体在于以研修为中枢促进成果转化。
每一个教学成果均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最初均是为解决成果持有者所在区校的教育问题而产生。学习成果,不仅要学习成果本身,还需要了解成果产生的“土壤”,有助于深入理解成果。同样,使用成果也不能全盘接受,也需要分析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成果。
房山示范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依次分析三项待推广成果对区域改革的价值,分别为“促进教师对儿童深度学习的理解走向深入”“提供了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建构的脚手架”以及“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了学科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经过研判各成果的核心价值后,房山区分别选择了“在促进儿童数学深度学习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以及“基于学生视角的区域高中学科能力提升的系统性改进”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成果区域推广应用的尝试。
现代学习方式理论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的记住内容比率有很大差异。对于成果推广应用而言,成果的学习是贯穿成果推广应用始终的过程。成果持有人的培训、书籍等,仅是成果学习的入门阶段;想要让成果真正进入教师的专业生活,成为支撑其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唯有通过实践。
房山示范区充分借助研修力量实现成果与教师需求的有效转化,并创造性地研发出“四段式课例研修”模式支持成果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教师自主观课、校本教研改课、共同体连片磨课、区级教研展课”研修循环,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任务,将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进行有机联通。过程中,结合大单元及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进行主题设计及精选课例,为学校设计“1+1”的校本研修基本路径并研制任务单,开展区级专家的陪伴式引领,将成果推广应用扎实融入每一节课。
如何将高度抽象化的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师能用、好用的工具型成果,研修是其重要转化器。教研员是成果推广应用研修的先头兵与主力军。
针对成果推广应用的总体要求,有必要让教研员统一共识、共研共商。组建教研员工作坊的目的有三:一是团队建设,有利于成果推广应用形成合力;二是示范研修,体验成果推广应用的创新研修实践;三是智慧众筹,针对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共议共商。
房山示范区已启动了三轮教研员工作坊建设,每一次均采用“1+3”模式开展。第一轮面向核心组教研员,旨在凝聚共识和顶层设计;第二轮面向全体教研员,旨在研究辐射并就核心议题推进;第三轮面向教研员和基地校代表,旨在研究下移,推动成果推广应用落位课堂。工作坊的开展始终与项目同步,指向提升成果推广应用中教研员的研修能力。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就其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与行动研究。而示范区的“示范”意蕴可看作国家对60个成果推广应用区域定的目标。为达到示范之目标,研究应伴随成果推广应用始终,是成果推广应用科学开展、有效落实的关键。
课题是研究的载体。成果推广应用的集体攻关,有必要组建研究共同体。成果推广应用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研究需要分解。以成果推广应用的目标出发,倒推式分解驱动性任务,将一个个问题转化成工作中待研究的课题,组建课题群,不失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好办法。
房山示范区聚焦核心问题,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运行模式建构”课题,将成果的推广应用运行划分为管理运行与研修运行。总项目组牵头管理运行研究,各子项目、学科执行研修运行研究,依据成果内涵及学段、学科特点,申报基于工作实际的成果推广应用课题,从而形成课题群,通过定期集中、分散研究、及时分享的课题研究机制,共同探索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实践。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成果推广应用中,教师的需求、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经验和关键问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效果等,均需要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
房山示范区建立基于实证的学科协同推进机制。在成果推广应用之前,项目组与各学科均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对教师的需求进行研究,确定有针对性的推广应用方案;在研修活动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积累,及时改进基于成果推广应用的研修;与其他重大改革项目相融合,探索基于大数据及信息技术支持的推动成果推广应用的教与学变革;至项目开展一年之际,分别设计了针对教研员、干部、教师不同群体的区域调查问卷与访谈,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
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反映成果推广应用所秉持的目标、理念与行为准则,有助于成果推广应用团队目标一致、精力投向与自我改进。
房山示范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以评价为导向做全程引领。以“学科教研基地申报评估标准”为导向开展基地申报;以“学科教研基地评审答辩参考标准”为导向开展论证。在基地建设阶段,研制挂牌校、培育校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半年为单位,依次设定三年各阶段的评价指标与观测点,精准指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走向深入。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